●推動情形
臺灣區遠洋魷魚暨秋刀魚漁船輸出業同業公會於110年9月底開始與中華民國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接洽漁業改進計畫相關事宜,雙方並於隔(111)年1月7日簽約共同推動西南大西洋魷釣漁業改進計畫,參與的人員包括政府部門、學術單位、貿易商及有意願加入此改進計畫之魷釣漁船等。
●目前參與西南大西洋魷釣漁業改進計畫的相關人員/單位,包括:
‧農業部漁業署(政府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柯佳吟老師及其團隊(暫定)(學術單位)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陳志炘老師及其團隊(暫定)(學術單位)
‧中華民國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非營利組織)
‧臺灣區遠洋魷魚暨秋刀魚漁船輸出業同業公會(漁船船主團體)
‧大西洋船舶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出口商)
‧竹門國際有限公司(出口商)
‧豐群水產股份有限公司(出口商)
‧82艘阿根廷魷釣漁船(生產者)
●計畫目標
根據利用環境快速評估工具完成之需求評估報告結果,擬定出相應之工作計畫目標包括:
‧制定及實施漁獲策略及漁獲管控規則;
‧強化瀕危、受威脅及受保護(ETP)物種的資料蒐集,並評估目前養護管理措施之有效性;
‧針對臺灣的魷釣漁業管理系統進行外部評估。
●執行進展
‧112年初,漁業署委託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陳志炘教授檢視現有阿根廷魷生物學資料,分析相關族群參數,並指出資料缺口。
‧112年6月,中華民國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邀請漁業署、國立臺灣大學柯佳吟副教授及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陳志炘教授,共同討論本FIP之後續科學規畫。
‧112年7月,漁業署正式委託國立臺灣大學柯佳吟副教授及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陳志炘教授,進行西南大西洋魷釣漁業改進計畫之先期資料整備研究。
‧為蒐集社會責任及人權風險評估報告所需資訊,中華民國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已於112年6月至8月期間完成本FIP之船員及船公司之訪談。
‧112年12月7日於高雄辦理「西南大西洋魷釣FIP-漁獲回報系統教育講習」,以提升船長報表填報能力。
‧魷秋公會為提升漁民對阿根廷魷漁業、資源分析及國際管理方面之知識,於113年4月12日在高雄辦理相關說明會,並邀請海洋大學陳志忻教授進行講授。
‧為了持續提升漁民對資料收集及意外混獲物種安全釋放之能力,於113年11月26日在高雄舉辦了一場宣導會。
‧此FIP成員工作小組也於113年年底修訂工作計畫並通過一份減緩混獲政策,顯示保育其他物種之決心,並將相關政策發放至各漁船,提升船上船長對相關知識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