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English

PUC

基礎漁業資訊

評估單位(UoA) 說明
目標物種(俗名與學名) 長鰭鮪 (Thunnus alalunga)
漁業地點 太平洋
漁具種類 遠洋延繩釣
捕撈量(重量) 5,241噸(2021年)
船舶種類與大小 大型鮪延繩釣船
登記FIP之船舶數量 29 艘
管理機關 國家層級:台灣-漁業署、萬那杜-漁業局
區域層級:WCPFC、IATTC

  

本次參加鮪魚公會漁業改進計畫的漁船,是以太平洋長鰭鮪為主要目標魚種的延繩釣漁船,其中包括24艘台灣籍漁船及5艘萬那杜籍漁船。

長鰭鮪,英文名為albacore tuna,學名Thunnus alalunga,又稱Tom-bo、串仔或長鰭串,其特色為有著長長的胸鰭(約佔總體長的30%),是所有鮪類中體型較小的魚種之一,身長約1公尺左右。其廣泛分布在三大洋的溫帶水域,主要棲息深度位於躍溫層下方水域。長鰭鮪的肉質柔嫩鮮美,顏色為接近白色的淡淡粉紅色,除做為鮪魚罐頭外,還可做為生魚片食用,為台灣鮪延繩釣漁業中的重要物種之一。

延繩釣是一種商業性捕撈技術,常用於世界各海洋中之鮪類及類鮪類之捕撈。鮪延繩釣漁具主要是由幹繩、支繩、釣鉤及助浮之浮標及浮標繩所構成(如圖一),是透過將附有餌料之支繩係結附於浮球間之幹繩上來進行漁撈行為。漁船亦可透過變更配置及操作來捕撈不同種類之魚類。延繩釣之作業,分為投繩及揚繩兩階段。在進行投繩作業時,漁船會放慢船速,並根據釣鉤預期投放之深度,調整投繩機將幹繩投入海中之速度。由於支繩之間的距離必須大於支繩本身的長度才能避免纏結,因此,在拋繩時,投繩機會根據所設定之投放間隔發出提示響聲,船員再將支繩勾附於幹繩上,支繩末端再由人工進行掛餌、拋餌,不過近年來許多船隻已改用自動拋餌機來進行拋餌動作,大大節省人力。在揚繩作業時,則是透過揚繩機收回幹繩,一邊揚繩一邊將繩具整理入筐,若遇支繩上有漁獲時,則拉至從船舷邊,再以魚勾將漁獲拉至甲板處理。

一般而言,參加本漁業改進計畫之台灣籍漁船作業型態大多為每年3、4月出港至南緯漁場作業,作業3~4個月後,返回台灣港口整補休息約1個月,之後,再次出港至北緯漁場作業,同樣作業3~4個月後,再次返回台灣港口。而萬那杜籍漁船與台灣籍漁船不同點在於,萬那杜籍漁船在南緯作業完後不會進港,而是直接北往至北緯漁場作業,因此,一年僅進港一次。

msc
圖一 常見延繩釣圖示(來源:https://www.findafishingboat.com/a-rticle/longlinging)